
7月1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機動車兒童乘員用約束系統》(GB 27887—2024)強制性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兒童約束系統新國標”)正式實施。這標志著我國兒童乘員約束系統標準邁上新臺階,將更有效地保障兒童生命安全。
兒童交通傷害形勢嚴峻。“全球每30秒就有一名兒童死于可預防的傷害。”全球兒童安全組織(中國)執行總監徐霞珺在近日無錫舉辦的2025兒童乘員安全新視野峰會上列出了這一令人觸目驚心的數據。兒童乘車出行導致的交通傷害正嚴重威脅其安全與健康。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在涉兒童乘車事故中,因未使用兒童安全座椅等約束系統造成的傷亡比例高達約94%。峰會呼吁,應踐行全球傷害預防循證實踐,推動國家層面強制使用兒童安全座椅立法,為兒童安全出行保駕護航。
兒童安全座椅已被證明是降低車輛碰撞事故中兒童傷亡的有效工具。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顯示:正確使用兒童安全座椅,可使嬰兒車禍死亡率降低70%以上,使1至4歲兒童死亡率降低54%至80%。
然而,如此重要的安全設備普及率仍待提高。徐霞珺調研發現,“孩子不愿意使用”“孩子乘車機會少”“座椅占用車內空間”是未配備安全座椅的三大主因。受立法執法不完善、家長認知誤區等因素影響,我國兒童安全座椅使用率仍處于較低水平。
南京市民趙女士告訴記者,自己的孩子剛滿一歲,給孩子購買了兒童安全座椅,雖然孩子在兒童座椅上偶爾會哭鬧,但為了保障安全,還是堅持讓孩子使用兒童座椅。
南京海關紡檢中心項目工程師任天杰介紹,新國標在兼容國際規范基礎上,針對本土車輛特點優化了適配性:產品組別由體重劃分改為身高劃分,更符合中國未成年人體型發展趨勢,方便消費者選擇;細化了安裝方式和使用說明要求,強調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清晰展示正確安裝步驟、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降低誤操作風險;同時增加了側面碰撞防護等多項要求,對企業的研發生產提出了更高標準。
“兒童安全是技術問題,更是社會問題。”徐霞珺認為,唯有法規完善、標準先行、技術創新、全民參與,才能將安全座椅“從‘可選配件’變為‘生命剛需’。”
但當前國家層面的強制立法仍顯滯后。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胡斌分析指出,全球已有128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全國性立法,其中英國、德國、瑞典等地的使用率甚至超過95%。多國經驗證明,強制性立法是提升使用率、保障安全的關鍵。
目前,我國有26個省市在地方性法規(如未成年人保護法、交通安全法)中提及兒童安全座椅使用,但普遍為非強制性條款,且適用年齡多限于4歲或8歲以下(而安全座椅實際應使用至身高約1.50米、年齡約12歲)。總體而言,中國兒童安全座椅立法處于“國家倡導、地方試點”階段,亟須通過“全國強制立法+地方差異化執行+產品質量提升+公眾意識強化”的組合策略推動真正落地。
胡斌分析,從國家法律層面看,我國仍處于“應當”“鼓勵”安裝階段,并非全國統一強制,后排抱小孩是否違法也缺乏明確執法依據。不過,深圳、福建等地已先行出臺地方性法規,對使用及違規處罰作出規定。
隨著地方立法經驗積累、國家政策及產品標準完善,我國對兒童安全座椅進行全國性強制立法并加強執法的條件已趨于成熟。胡斌表示,當前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訂之際,這為將兒童安全座椅納入國家立法提供了寶貴契機。此舉將有力保障兒童生命健康,并提升全社會保護兒童道路安全的意識。他建議,未來立法應明確規定兒童安全座椅制度,包括強制安裝要求、未安裝的罰則、要求車輛配備安全座椅固定系統(ISOFIX)/安全帶(top tether),并授權公安部制定具體管理辦法。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程曉琳